当前位置: 首页 > 期刊 >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 1998年第3期
编号:10288072
超声引导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
http://www.100md.com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 1998年第3期
     作者:张丹 夏恩兰

    单位:100038 北京复兴医院中心B超室

    关键词:

    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980319

    子宫肌瘤是妇科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开腹刮除瘤体或切除子宫。 随着宫腔镜手术的问世, 一部分子宫肌瘤的患者可免除开腹手术而经宫颈去除病变。 1990年起, 我们在超声监视宫腔镜手术的工作中逐步探索了超声引导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方法, 取得满意效果, 报告如下。

    1990年10月~1996年6月在我院行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患者239例。 年龄24~72岁, 平均41.3岁。 临床指征为患有子宫肌瘤合并子宫异常出血。 ①监视器械: RT2600、 RT3000及Aloka 210超声仪, 探头频率3.5 MHz。 ②手术器械: Olympus OES 27F连续灌流式内窥镜切割器, 灌流液为0.28 mol/L的葡萄糖或0.28 mol/L的甘露醇。 ③手术方法: 用宫腔镜电切环经宫颈进入宫腔, 切除子宫粘膜下肌瘤, 部分或全部切除内突型子宫壁间肌瘤。 ④术中引导: 采用超声双项对比法监视手术过程。 术中, 根据子宫肌瘤的部位, 提示进镜深度和切割方向; 观察子宫壁内瘤体的挤出与被压子宫壁恢复的声像图变化, 提示子宫壁间肌瘤是否能被全部切除。

    本组子宫粘膜下肌瘤161例, 其中窄蒂58例, 宽蒂53例, 无蒂15例, 多发粘膜下肌瘤35例, 经超声监导下的宫腔镜手术给以全部切除。 内突型子宫壁间肌瘤78例, 予以全部切除30例, 部分切除48例。 全部病例均经病理证实。

    讨 论 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包括经宫颈切除子宫粘膜下肌瘤及经宫颈部分或全部切除子宫壁间肌瘤。 与开腹手术相比, 具有损伤小, 恢复快的优点。 在初期的研究中, 切除肌瘤的目的是为了彻底切除内膜。 近期的研究发现: 患有粘膜下肌瘤或内突壁间肌瘤的患者, 子宫腔通常增大, 宫壁薄。 因此, 切除肌瘤后再切除内膜极易引起子宫穿孔。 从病理解剖学分析, 粘膜下肌瘤及内突壁间肌瘤使子宫内膜面积增大, 是引起月经过多的原因之一, 排除其它病因, 单纯切除瘤体即可有效地减少月经量。 此外, 粘膜下肌瘤占女性不育症的5%。 应用宫腔镜切除粘膜下肌瘤, 可避免妊娠后瘢痕子宫破裂。 本组一粘膜下肌瘤患者术前妊娠50天自然流产, 切除粘膜下肌瘤后分娩一正常婴儿。 因此, 行宫腔镜手术对需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更为适合。

    宫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属腔内妇科学。 由于手术在宫腔内凭术者手感及经验进行, 限制了这个术式的临床应用, 特别是肌瘤大小的选择。 本组在两维超声双项对比法监视下, 切除最大的粘膜下肌瘤为8.0 cm×5.0 cm, 切除最大壁间肌瘤为6.0 cm×5.3 cm, 均大于其它报道。 术中适时提示应用缩宫素, 使部分壁间肌瘤一次切除。 与腹腔镜监视法相比, 超声可以全方位监导手术进程, 而腹腔镜仅能提示子宫穿孔前的浆膜面变化。 因此, 宫腔镜手术中的超声引导作用, 为宫腔镜手术的成功、 创新和普及奠定了基础。

    (收稿 1996-09-15 修回 1997-04-25), http://www.100md.com